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您的位置:首页 > 政法文化 >
大凉山的最后一公里:法院干警驻村日记里藏着乡村振兴的法治密码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5-04-29 14:24:36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大凉山的驻村经历,重塑了我对司法工作的认知。当我们在报告里写下“多元解纷"时,在基层就是帮老乡写一份规范的劳务合同;当我们研讨"枫桥经验"时,在这里就是教会村民用手机登录"微法院"。这片土地教会我:司法的温度,在于能俯身听见最微弱的声音;法治的高度,在于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站在正义的阳光下。


  

  当法律人学会用脚板丈量证据,用指缝间的粪肥判断真相,法治的根系就真正扎进了这片土地。那些沾在判决书上的粪星子,或许正是司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时,最生动的印记。

  

  ——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干警 李硕

  

  初到大凉山腹地普格县高峰村时,我仍习惯性地整理着并不存在的制服领口。海拔2500米的盘山公路旁,彝族小朋友用混合着方言的普通话问我:“阿莫(叔叔),你们管不管牛羊吃庄稼的事?”这个在《民法典》中有明确规定的问题,此刻却需要先翻译成"尔比"(彝族谚语)才能继续对话——这是我上的第一课:法治的种子,必须找到适合的土壤。

  

  在这里,我写下一篇篇驻村日记,记录着从“法院干警”到“普法阿莫”的身份转变,也见证着法治在民族地区的生根发芽。

  

  泥粪路上践初心 乡村里的法治温度与乡土智慧

  

  “司法工作讲究‘事实清楚’,而老乡们用五感直接读取生活真相。”这是我驻村第二十天时驻村日记里的一句话。

  

  2024年8月20日 ,我跟着本地干部威子惹去村四组核验脱贫户。在脱贫户火补大叔家的验收中,二十三头黄牛的档案数据尚未核完,老威却从粪肥状态一眼看出饲料配比的改良——这种来自土地的“证据提取”方式,让习惯法庭举证程序的我陷入沉思。


  

  “司法工作讲究‘事实清楚’,而老乡们用五感直接读取生活真相。”我在驻村日记中又写下一句话。跟着老威记录下牛栏湿度、饲料堆放的细节,将“感官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档案。当裸露的电线被缠上绝缘胶布,歪斜的土墙照片上传至帮扶系统,法律人特有的风险防控思维与乡土智慧完成了第一次默契协作。

  

  返程途中,陡坡被雨水冲成粪水沟,我抓着野枣树横向挪步,我的制式皮鞋陷在泥里寸步难行,而老威的塑料拖鞋却能如履平地。听到前头老威的笑声:“上个月县法院的人在这儿摔了个大马趴,判决书都沾了粪星子。”

  

  这场泥粪路上的行走,最终指向乡村振兴这个时代命题。我在日记中记录了这次帮扶三个细节——更新养殖档案、处理电线隐患、上传危墙照片。这一幕幕恰是乡村振兴战略里法治的微观投射:法治建设不是悬浮的条文,而是需要带着专业姿态俯身泥土,又在泥土中生长出新的规则生命力。

  

  正是这场接地气的实践教会我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信任。如今,村里人都叫我“小硕”,那个在村口迷茫徘徊的小同志,终在千家灯火淬炼中开始独当一面。

  

  月光下的杀猪汤 乡村振兴里的温度与棱角

  

  “顶级食材无需复杂烹饪,正如乡村振兴也要有文火慢熬的耐心。”这是我驻村第86天时驻村日记里的一句话。


  

  2024年10月24日傍晚,夕阳西沉,高峰村的核桃树影被拉得老长。村委会院坝里,一声凄厉的猪嚎刺破黄昏的宁静——这不是普通的屠宰,而是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快刀与慢火的深刻隐喻。当彝族汉子小吉坡的祖传弯刀划过猪喉,当老俄木的剁骨声在月光下奏响韵律,我在笔记里记下了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既要有利刃破局的果决,也要有文火慢熬的耐心。”

  

  小吉坡的祖传弯头刀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这个能用三刀分解整猪的彝族汉子,下午还因不会填电子表格挨了训斥。灶台边,他娴熟地将还在抽搐的猪肝丢进盐水盆,野花椒的辛香混着血腥气冲进鼻腔。这场景让我想起之前调解的土地纠纷:当年轻村干部用专业机器测绘争议地块时,老德古(彝族调解人)掏出了祖传的地界石。传统智慧与现代法治的碰撞,就像老俄木的砍刀与电子表格,看似矛盾,实则互补。

  

  晚上九点过,两大盆白汽腾腾的坨坨肉砸在水泥地上。十七位村干部的筷子在月光下织成一张网,连平日高喊“少吃肥肉”的村长也捧着搪瓷碗小跑起来。比起上月的黑山羊,这头56斤的小猪用绵软的肌理证明:顶级食材无需复杂烹饪,正如乡村振兴不能只靠花架子。

  

  晚上回到宿舍工作时,打印机突然卡纸了,按键上残留的猪油竟让搓纸轮顺滑起来。这个意外发现像极了驻村工作的隐喻:那些看似粗糙的生活智慧,往往能润滑制度的齿轮。乡村振兴的难题,或许正藏在这把豁口的砍刀与卡纸的打印机之间。

  

  “白面棕鳞兽”的生存智慧 牛铃叮当里的法治回响

  

  “真正的法治现代化,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像牛的反刍一样,需要时间、温度与耐心的化学反应。”这是我驻村第86天时驻村日记里的一句话。

  

  大凉山的牛总爱在黄昏时分集体发呆。它们站在盘山公路的急转弯处反刍草料,湿润的鼻息喷在引擎盖上,睫毛上粘着飞蠓的尸体。当我摇下车窗按喇叭时,那头额前有白斑的西门塔尔牛缓缓转头,黏着粪壳的尾巴扫过倒车镜——这场景像极了基层法治工作的隐喻:需要耐心等待,需要理解另一种“语言”,更需要学会与看似缓慢的节奏共处。

  

  彝族老乡阿术依曲说,白面棕鳞兽“精得很”。他口中的“白面棕鳞兽”——一头皮毛斑驳、后背沾满干涸牛粪、形似鳞片的年轻公牛曾自己解开绳结,却只慢悠悠蹭到邻家菜地啃了半垄豌豆苗,又乖乖回桩子边趴好。

  

  “它们晓得哪些能讨价还价。”阿术依曲往嘴里扔了颗花椒,像在点评一个老练的集市买主。

  

  这位彝族汉子的话,让我想起了一起纠纷调解:两户人家为三棵花椒树的归属争执多年,最终在“德古”(彝族调解人)的见证下达成“树归原主、果实平分”的约定。这种民间智慧与《民法典》物权编的精神竟如此相通——法治的落地,需要理解这片土地的“生存算法”。

  

  彝族年前宰牛的场景令我震撼。屠夫老马卸牛肋排的动作像在拆解精密仪器,牛皮上整齐摆放着各个部位。当阿术依曲抓起带淋巴结的腰窝肉说“城里人不懂鲜味”时,我突然意识到:司法工作何尝不是如此?人民法院在大凉山深入推进“彝汉双语调解室”,正是保留了习惯法的“鲜”,又注入了现代法治的“醇”。

  

  现在,我每次路过拴牛桩,都会给“白面棕鳞兽”带把盐肤木叶子。它用布满倒刺的舌头卷走馈赠时,琥珀色的眼球里映出我的变形倒影。这像极了法治与乡村的互动:我们带来法律知识,却也被这片土地重塑认知。当我在火塘边用“尔比尔吉”(彝族谚语)解释《劳动合同法》,当村民们开始用“微法院”处理劳务纠纷时,突然明白——真正的法治现代化,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像牛的反刍一样,需要时间、温度与耐心的化学反应。

  

  篝火余温里的倒计时 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一线闪光

  

  “乡村振兴最深的烙印,不是档案柜里的数据报表,而是我们说话时带上的彝腔,是看到苦荞开花时的心头一颤。”这是我驻村第261天时驻村日记里的一句话。

  

  暮色中的晒谷场上,几根未燃尽的青冈木炭静静躺在焦黑的土里。三天前这里还回荡着《敬酒歌》的旋律,此刻却只剩下晚风轻抚着新撒的苦荞种子。当成铁一院的同事们踏上归程,我突然读懂了那首彝族民歌《归雁》里"ꃅꈎꐥꌠ"(离家的雁)的深意——乡村振兴这场大变革,正在每个参与者生命里留下比数据报表更深刻的印记。

  

  4月16日的欢聚场景仍历历在目。法警队李大队长啃着坨坨肉说的"感觉现在你活像在彝家当了二十年女婿",道出了帮扶干部们共同的蜕变。当18日返程的车队扬起尘土,同事梅姐那句“我们回去了,你别哭哦”的玩笑话,突然让晒谷场上的篝火余温有了别样意味。

  

  阿力的《归雁》在手机里循环播放了大半年,从前只当是山野小调,直到那晚篝火熄灭时才听懂"ꃅꈎꐥꌠ"(离家的雁)的苍凉。这像极了法治在彝寨的扎根过程:去年初来时,我们带着精装的法律汇编和标准化流程,却在火塘边发现,比起法律里的条文,老乡们更信服"德古"调解时吟诵的古谚语。于是有了后来的“双语调解”,把“相邻关系”翻译成“两棵花椒树该隔多远”,将“诉讼时效”比喻为“腊肉要在雨季前熏好”。

  

  李大队递烟时说的“过去一半了”,让我想起他曾在云南扶贫时写在日记里的话:“时间在这里不是直线,是会发酵的苞谷酒。”如今我也深有同感——当我能用彝语调解彝族老乡纠纷,当村民们开始用"微法院"处理跨省劳务纠纷,才真正明白“法治本土化”,就是把专业的法言法语,熬煮成老乡们灶台上的盐巴。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里,最动人的永远不是那些显性的成绩单,而是藏在青冈木炭里的火种,是长在晒谷场裂缝中的苦荞,是长在帮扶干部身上的“第二本能”。当野花椒的辛香渗入血脉,当彝语谚语成为思维习惯,这场跨越山海的相遇,便真正实现了文化的共生共长。


编辑:刘慧心
初审: 刘慧心
二审: 潘红
终审: 李家亮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