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王维诗里的名句。有人说,这首诗呈现了其诗画一贯的空灵、安静、圆满之美。
圆满值得一说,他亦官亦隐,富贵一生,明月松风,可谓功德圆满。
当然,这圆满是比较出来的,孟夫子中年求仕,却落得“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从李白口中“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成为杜甫笔下的“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贫苦不幸、仕隐两失。“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人生不知该驶向何方?
陶渊明弃官不做,躬耕南山,虽经过迷茫徘徊反复,最终“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实现自我完成。但这种“完成”是于他个人而言的,能达此境界者,古来今来,屈指可数。陶公的持守、本真、卓然、高洁,为后世百代读书人建立了一个“桃花源”般的精神家园。然而,以他的才华、抱负、关怀而言,惜时的“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终成“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于他的家人而言,“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人又何尝能离群寡居?
相较而言,王摩诘虽遭遇挫折,总还是求官得官、求隐得隐。所以,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往往从自得其乐、从容豁达、任运自在的状态和心境去加以理解。
猛一日,读到《红楼梦》里黛玉教香菱作诗。黛玉说,你如果要学作五言律诗,应该把王维的五律多看几首,好好琢磨它的滋味。受到台湾学者蒋勋先生的启发,对这一名句才有了新的体会。
这首《终南别业》是王维经历人生大难,隐居蓝田辋川所作,对人生的领悟、对佛道的参省更加深沉、精妙,迥异当年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少年。
我们可以白描似的再读一读这两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兴致起了,就一个人往山里走。不同于谢客任纵的游山玩水,动辄成群结队、开山伐木,爬最高的山,走最险的路。而是一个人,不动声色,乘兴而去。沿着山涧小路,溪水相伴,潺潺绕绕,随意漫行。许会遇见幽兰几株,许会遇见秀木高耸,许会遇见转角清潭,许会听见猿声空彻,斑驳落下的光影,枝干交错的剪影,看得分明的潭底。藏在山里一处一景的美好,不必说给谁听,心下明了,便足够欢喜。
走走停停,不知不觉,行至水穷处。耳畔再无溪水叮咚的美妙唱和,源头应是在此了。坐下来,只有微风穿过密林的低吟,偶尔飘落的叶片发出细碎的沙沙声,歇脚吧,不再往前了。天空中,那几朵蓬松皎白的云,慢悠悠地升起来,静悄悄地飘远去!
真静美呀,这样的山涧并不少见,剑门的山涧即是如此,我亦走过。
真自在呀,这样的心境并不罕见,摩诘流连在此,谈笑忘了还期。
但仅仅如此吗?不是的。摩诘想告诉我们的仅是这一份惬意么?
这只是对这一句诗的字面描述和感悟。再探寻,还有一番滋味。
行到水穷处,源头即是尽头,再无往前赏玩的可能,有时也恰如人生某一时刻,来到了一个看不到方向的路口。此时,人人得而有一份自在吗?恐非如此!有人“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也有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而如摩诘般,静坐下来,欣赏云起云落,取乎于心性,取乎于心境!这份心性与心境非人人而有之。
韩退之讲,“足乎已无待于外”,是一种自我实现。
佛学讲“证果”,是一种自我实现。
马斯洛讲,人的需求的最高层次是一种自我实现。
孔子讲,“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更是一种自我实现。
当一个人内心已真正“足乎己”,又何“待于外”?花开花落,云聚云散,我自安然。
正如钱穆先生所讲,人之学而以通以累,而始更有其上达之一境耳,固非无此“下学”,而径可跻此“上达”之境也。
由是可知,没有“君子不忧”的境界,何来“我自安然”的从容,又何来“坐看云起时”的惬意?
摩诘这句诗,绝非简单的“惬意”,还蕴含“足乎己”的“上达”之境!
这番探寻,还可继续!
水穷处的水由何而来?向何而去?此处的水穷真的是穷途末路吗?深想便知,源头的源头,更有源头!此处水穷,别处洞天!也许正连着另一片无垠的暗河,也许变成了那冉冉升起的云!云即是水呀!那冉冉升起的云,不就是换了另一种形态的水!
“水穷处”,焉知不是另一番“云起时”?
我们所以为的末路,可能正是另一条新路的起始。我们所以为的“失去”,可能正是另一种“得到”的到来。
生命最绝望的地方,刚好是生命出现转机的时刻!“柳暗花明又一村,路转溪头忽现”说的正如这番。
摩诘想要告诉我们的,除了惬意,除了“上达”之境,更有另一分禅意呢!
悟及此,内心欣喜不已。
想起了晚唐的两位才子,柳宗元与刘禹锡。
二人渊源较深,年龄相仿,一同被任用,参与“永贞革新”,力图革除唐末宦官和藩镇弊病。终是触及众益,适顺宗不久命,宪宗即位,子不用旧臣,偏听谗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司马”又一同被贬,二人的命运从此分道扬镳。
柳家曾门第显赫,后家道中落。柳子厚系家中独子,早早进士及第,身负重振家风重任。被贬永州后,无妻无子,孤苦伶仃,虽想寄情山水,仍是难遣苦痛,“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叶嘉莹先生感概道,子厚所有的诗都有一种反面的哀伤在里面。他写“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客”,实则心事重重,只能偶然成为山水的客人,得到片刻慰藉。他写“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实则内心痛苦不已,他是肩负家族期待,有政治理想的,是咬着牙说“以此为幸”的!他以整个身心去承受命运的打击,终是“放不下”,无法“足乎内”,痞结所集,壮年辞世。
而境遇相似的刘梦得,自持盛衰荣辱无常的通达。此时兴盛,不定他日衰败;此时衰败,不定他日又兴盛。稍读他的诗句便可知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是历史兴衰。“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是个人际遇。一叹一咏之间尽显,荣辱变迁是永恒的,惟有变化是不变的,明乎此,“外在的”一时之挫、此路不通,又岂能夺我心性、陷入颓靡不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刘梦得终是熬过了屡遭贬谪,熬过了几度易主,晚年位居太子宾客,荣享高寿。
可见,“行至水穷处”之后,能否悟得“坐看云起时”之谛,人生已各是千秋。
(作者单位: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