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雨霜
“老辈子”,川渝方言里对长者的尊称。在成都府河新居社区,就有这样一位“老辈子”——社区民警曾文才。“老辈子”其实不老,今年52岁。初冬时节,我走进西华派出所采访他,并和他一起处警。
那天早上到达所里后,我和辅警小赵在大厅等待。因之前看过曾警官的资料,我一眼认出从侧廊走过来的人就是他。
“欢迎小宋同志跟我一起去社区走走,刚好要处理一些事。”曾警官说话干脆利落,又不失亲切。就在准备出门时,他叫住了小赵。“你娃这个警号没戴周正,细心些哦!”他一边说一边为小赵整理。
上车后,我跟着居民一样称呼他“老辈子”,他乐呵呵地答应了。进得小区,“老辈子”注意到旁边一辆车没熄火,也没留联系方式,赶紧联系了小区保安。“可能是司机忘了,也可能是人在附近办事。叫保安过来查看一下稳妥些。”说罢,他才带着我们去那栋要调解纠纷的楼。
此次出警是处理合租房里的一起纠纷——年轻女孩怀疑隔壁的中年男子意图骚扰,遂起了争执。“老辈子”和社区网格员、房东等到了现场,极力调解。过了好一会儿,自觉冤屈的中年男子终于答应接受调解,说“看在‘老辈子’的面子上,我才同意这个结果,不然哪个来劝都不管用”,这句话,颇具分量。
“老辈子”的面子真有那么大?这份面子背后的尊敬和信任又因何而来?答案,在我们的走访中一点点变得明朗。
走到反诈长廊停下来,“老辈子”开始介绍反诈宣传坝坝会,还向我们展示了手机里的“反诈评书”视频。正好有几位居民在长廊下休息,大家也就聊了起来。五十多岁的张阿姨说:“我们小区原来好乱嘛,门牌号没得、门禁没得,电瓶车经常遭偷,恼火得很!自从曾警官来了,小区越变越好了。”另外几位阿姨也纷纷表示“确实曾警官担得起‘老辈子’这个称呼,做事负责任又沉稳”“上次萱萱读书那事全靠‘老辈子’帮忙协调哦”。
离开小区后,我们又去了辖区内的中学、幼儿园。看着“老辈子”协调校园门口交通安全通道事宜,听他讲天网识别嫌疑人等案例,他的电话不时响起,都是咨询相关事情的居民打来,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社区民警工作的繁杂。下午回到所里,“老辈子”向我们讲述了几个印象深刻的案例,末了,还补充一句——“社区警情和日常事务千头万绪,我们必须要头脑清晰,工作既要全面也要细致。总之要耐烦……”
离开派出所后,我再次走进府河社区。作为全川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三万多来自不同省份的多民族居民在这里安居乐业。由乱到治的密码在哪里?看着造型可爱的米老鼠报警提示牌、楼栋里喇叭响着的安全宣传,走在人车有序、富有烟火气的院落里,我想象着“老辈子”和其搭档黄喻数年来穿梭在此间的画面。
暮色四合,看着窗户里陆续亮起的温暖灯光,听着里面隐约传来锅碗瓢盆的交响,我仿佛看见无数个像“老辈子”一样的身影,正行走在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社区里。他们宛如一道道无声的溪流,蜿蜒着、流淌着、润泽着生活的每一寸土壤。是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平凡行走,将人间烟火稳稳地托住。
“老辈子”的战场,不在千里追凶的征途,不在与歹徒搏斗的惊险,而就在这一声声的吵闹、一桩桩的琐事里。他用耐心和智慧定纷止争,用双脚丈量着社区秩序的边界。他守护的,正是社区的安宁。
天上的一枚圆月,为这次处警画上圆满句号。(作者单位:成都市公安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