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边界山区“门徒会”防范对策思考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3-10-31 11:44:13 】 【 来源:蜀风

  作品简介:边界山区,往往因为人员流动性大,地形和社情民意复杂,公益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能力相对较低,群众文化程度偏低等原因,而成为“门徒会”等邪教滋生的“乐土”。本文以“一鸡鸣三省”的万源市为例,从“门徒会”的发展和现状,深入剖析其禁而不绝的七个原因,辨证施治,科学提出防范“门徒会”的六项措施,为获取对“门徒会”斗争的最后胜利做了积极有益探索。

  

  万源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北接陕西省镇巴、紫阳县,东连重庆市城口县,西、南与本省通江、平昌、宣汉三县相邻,是名副其实的“一鸡鸣三省”之地。全市幅员面积 4065 平方公里,总人口约 60 万,属于内陆山区,地广人稀,地形复杂,系刚退出贫困序列的国定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偏远乡村教育、文化、交通等公益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素来存在人员流动性大、社情民意复杂、市域社会治理难度较大等情况。

  

  一、“门徒会”在万源的发展及现状


       邪教组织“门徒会”最早于 1991 年从周边县区以“基督教”名义传入万源市,一度时期曾十分猖狂。“门徒会”骨干人员自封传教人,非法进行地下传道布道活动,建会设点,秘密聚会,散布邪说,造谣惑众,恐吓、欺骗群众,发展并控制成员,大肆聚敛钱财,煽动对抗。更有甚者,奸污妇女、毒害儿童、贻误人命。据统计,从 1991 年至 1993 年仅三年时间,“门徒会”在万源市就发展成员上千人,遍及全市大部分乡镇,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妨碍经济社会发展,危及基层政权。


       经过多年持续打击防范,万源市取得了对“门徒会”斗争的决定性胜利,“门徒会”活动空间被极大压缩,参与人数大幅减少,其危害和影响在逐渐减弱。但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仍未实现根绝。近四年来,每年都有破获“门徒会”案件和“门徒会”相关人员 。全市目前共有在控“门徒会”人员主要分布在县市区交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乡镇村组。这些人员,主要是 60 至 80 余岁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年人,其中空巢老人较多,但也不乏 30 出头年富力强的青年人;有 10 余对夫唱妇随的夫妻,也有不少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更多的则是同村同组亲朋好友,有家族化、同乡化的特点。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一般为小学、初中文化,也有个别文盲;均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或务工,家庭经济收入大都不高。个别人员受过二三次打击处理,仍顽固不化痴迷邪教。

  

  二、“门徒会”在万源禁而不绝的原因分析


       邪教的产生和存在不是无缘无故的。深入分析“门徒会”禁而不绝的原因,对于找准病根、抓住症结,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从源头上彻底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万源市“门徒会”人员的调查了解,“门徒会”在万源市禁而不绝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精神空虚信仰缺失导致邪教乘虚而入。


       思想领域的阵地,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资产阶级思想就会占领,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占领。一些地方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减弱,少数群众因为精神空虚、浑浑噩噩,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没有远大的人生抱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信奉邪教、接受那些看上去是“无限美好”的歪理邪说,为自己茫无所依的精神寻求寄托更顺理成章。特别是那些空巢老人,与外面精彩的世界几乎隔绝,平素与人交流联络少,精神和心理需求难以得到回应和满足。他们的生活环境、传统习俗、世俗观念和理解程度,弄懂和接受“生命粮”“祷告治病”,远比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更轻松更容易。

  

  (二)辨识邪教能力不足而丧失抵制意识。


       信奉邪教的人多是文盲半文盲,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科学常识,愚昧无知,受习俗和环境影响,往往相信宿命论、相信鬼神,热衷于算命、相面、占卜抽签、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思想在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邪教的歪理邪说恰恰投其所好,极易受到迷惑。另一方面,“门- 4 -徒会”自称“三赎基督”,打着“基督教”的旗号,利用宗教中的一些教义和说法招摇撞骗,为邪教蒙上一层宗教的外衣。一些人本来就分辨不清正当宗教组织和正常宗教活动与邪教的区别,认为都是信教,都是为了强身健体,都是拜佛请神、趋吉避凶,很容易将邪教与宗教混为一谈,从而根本就不加抵制,把邪教当成宗教加以接受。少数信教群众因受到“信教以后又不信的话会受到主的惩罚、灾难会更大”的恐吓而成为“两面人”,表面服从政府的管理教育,背地参与“门徒会”活动。

  

  (三)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困难而倒向邪教组织。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坎坷和不如意。“万事如意”只是善良人们的良好祝愿。一些人心理承受能力弱,自我调适能力差,遭遇挫折和困难、受到打击和伤害时,或者看到社会的阴暗面时,不能客观理性对待,不能依法按政策解决,容易导致心理失衡、性格扭曲,或者悲观消极、玩世不恭,或不满社会、憎恨他人,或相信迷信、祈求神灵,最终被邪教蒙蔽、利用和拉拢,成为“门徒会”的“俘虏”。

  

  (四)法治意识淡薄而忽略违法犯罪后果。


       大多数邪教人员文化程度本来就低,对国家政策和法律了解较少,法治意识不强,加之“门徒会”发展信徒,通常是“亲连亲、戚连戚”,容易消除上当受骗的戒备之心,对邪教的本质、危害认识不足,对参与邪教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认识不清,心存侥幸,认为政府不一定能够发现自己,即使发现了,也不是自己一个人。一些骨干还- 5 -把从事“门徒会”活动作为职业和谋生手段,把魔爪伸向那些老弱病残者,非法从中牟利。

  

  (五)经济社会发展不足的消极影响。


       经过近年来的脱贫攻坚,万源市的道路交通、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迈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条件、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改善和提升。但因为幅员辽阔,居住分散,仍有少数群众面临公共文化、卫生医疗服务水平低下、基础设施短缺的境况,医疗条件差、费用高,再加上家底薄,增收慢,经济拮据,生活窘迫,习惯于小病拖,大病扛,疑难杂症求鬼神,使得一些群众相信“不吃药可治病”的欺骗。

  

  (六)基层基础薄弱放纵了邪教组织。


       一些干部重发展、轻治理,对反邪教斗争的重要性必要性复杂性认识不到位,忽视对“门徒会”邪教组织的打击和防范。少数地方基层党委政府对反邪教工作的重视度、支持度有所下降,研究部署少,宣传动员少,督促落实少,工作方法不多,保障不足,统筹协调和组织推动乏力,辖区反邪防邪的氛围不浓,反邪教宣传普及不够,致使党的反邪教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得不到贯彻,也不能及时了解群众的心声。有的基层组织对“门徒会”的活动警觉性不高,与周边县区和乡镇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配合。这些客观上为“门徒会”的滋生、传播留下了宽松环境和活动空间。

  

  (七)邪教本身的隐蔽性顽固性增大防治难度。


       “门徒会”有比较严密的组织纪律,内部分工明确,善于逃避打击。在近年- 6 -来的严厉打击和严密防范下,包括“门徒会”在内的各类邪教组织逐步转入地下,组织活动方式日益隐蔽化、诡秘化、职业化,发现和摸清其行踪的难度增大,收集可靠证据依法打击的难度加大。同时,不排除“门徒会”邪教组织与境外敌对势力勾连、与其他邪教组织沆瀣一气。

  

  三、防治“门徒会”的对策措施


       “门徒会”禁而不绝,从一个方面证明了邪教组织的顽固性、隐蔽性和反复性,证明了反邪教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证明了与“门徒会”的斗争还远未结束。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总结经验,科学施策,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一要落实工作责任,凝聚防治合力。反邪教斗争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继续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原则,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主管部门牵头、各部门协作配合、层层落实责任的工作机制。明确乡镇(街道)和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实行“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行政的,教育的、经济的、纪律的、法律的措施,多管齐下,形成全党动员、社会重视、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要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堡垒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结合乡村振兴,切实加强村(社区)组织建设,科学划分网格,选好配强治保委员、网格员等基层政法力量,加强教育管理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水平。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和辖区- 7 -派出所要高标准规范建好综治中心、反邪教协会和关爱中心,依托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干部、党员和村(居)民代表,积极开展反邪教各项工作。同时充分发挥村级支部战斗堡垒及村民委员会自治作用,制定村规民约,引导、规范群众行为。

  

  三要强化区域联动,织密防治网络。边界地区距离城镇中心区域远,山区交通尤为不便,客观上适宜邪教组织暗中活动和发展。因此,工作中更要重视边界地区邪教防治,坚决杜绝形成治安巡逻、邪教防范的盲区。边界地方党委、政府要主动与周边相邻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对接协调,加强协作配合,建立常态合作机制,设立“联络员”,及时互通涉邪等违法犯罪线索,打通情报资源共享“关节”,提升边界乡镇协同防范能力,堵塞反邪教工作漏洞。目前,万源政法系统正在探索推进川渝陕边界地区执法司法一体化,积极与周边县区开展执法司法常态合作,开创跨区域打击违法犯罪、邪教防治工作新局面。

  

  四要深化宣传教育,满足精神需求。通过网上网下,充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持续不断开展反邪教宣传教育,主动占领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阵地,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正确舆论导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广泛宣传防范和惩治邪教的政策法律法规,讲清邪教的本质、危害及其与合法宗教的区别,强化正面宣传引导和深入揭批“门徒会”罪行。大力弘扬新风正气,丰富、充实群众的精神生活,满足群众正当的精神需求。宣传阵地上,除用好“一墙一窗”,还要充分利用微信群、QQ 群、快手、抖- 8 -音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方式上,开展讲座、文艺演出、宣传册等多类别反邪教进乡村、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等活动。宣传内容上,深入挖掘中央反邪教政策,把握语言尺度,善于将抽象理论简化成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乡土话语,善于运用群众身边事例,让理论宣讲有精度、思想传递有高度,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和素养,增强群众识邪、拒邪、反邪的意识和能力。

  

  五要解决实际困难,切实改善民生。说一千,道一万,改善民生是关键。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大力发展山区经济,实施产业振兴,努力增加群众收入,真心实意关心群众疾苦。千方百计为百姓办实事,设身处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严格落实社会保障措施,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让群众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对弱势群体从思想、生活、生产上给予关心和照顾,及时帮助他们纾缓因生产生活中各种问题而产生的精神压力,用法律和科学知识帮助他们破解思想症结,不给邪教可乘之机。

  

  六要强化依法处置,坚持常态防治。反邪教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防治“门徒会”要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打防并举、宽严相济、分类处置。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依法严厉打击“门徒会”的违法犯罪活动。对邪教组织露头就打,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首要分子、骨干和屡教不改人员,依法从严从快,坚决打击,以儆效尤。对受蒙骗被裹挟的群众,坚持治病救人,积极帮助教育挽救。还要持- 9 -续做好“门徒会”人员的教育转化和后续巩固,加强对重点对象的监控监管教育帮教。( 李寿东 徐永军 )


编辑:刘桦
初审: 赵晓璐
二审: 刘桦
终审: 李家亮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