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之上,她们是身穿法袍,法槌起落间的铿锵玫瑰,用自己的力量撑起司法事业的“半边天”;法庭之下,她们是田间调解矛盾的“邻家大姐”,是卷宗里抽丝剥茧的“细节捕手”,更是临近退休仍敏而好学、挑战自我的“司法行者”。
在第四个“女法官国际日”来临之际,让我们跟随雅安市雨城区法院周公山法庭法官简素群的步伐,“沉浸式”感受女法官的一天,一起来触摸法治的温度。
庭审中的简素群
上午7:00-8:00
“是职业更是信仰”
“叮铃铃……”闹钟响起,简素群眯着眼按掉铃声,习惯性赖床两分钟。“网上说这叫‘缓冲起床法’,对心脏好。”她笑着解释。
在镜前梳妆时,她轻声自语:“淡妆是体面,更是对法庭的敬畏。”简素群的生活从清晨开始便井然有序,洗漱、换制服、画淡妆,一气呵成。她深知,法官的形象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对法律的尊重。推开家门时,她顺手往包里塞了盒润喉糖,“今天要开庭、开会、回访,嗓子得扛住。”对于简素群而言,法官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坚定信仰。
上午8:00-9:00
“庭前功夫磨细了,法槌才能敲得准”
“早啊,简法官”“早啊,昨天的案子最后调解好了吗?”……食堂里,简素群像往常一样和其他法官边吃早饭边聊,大家互相探讨手里比较棘手的案件,你一言我一语,在聊天中又为彼此增添了新的思路。吃完早饭后,简素群与同事们一起从院机关乘车出发来到了周公山法庭。
“小涂,今天这个案件诉前沟通时候,双方当事人的矛盾就比较大,你提前把材料准备好,认真梳理一遍,以备不时之需。”到达办公室后,简素群熟练地指导法官助理做好庭前准备工作。
在简素群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一本写满了密密麻麻开庭排期和工作记录的日历摆在了办公桌上的显眼位置。她总说:“庭前功夫磨细了,法槌才能敲得准。”
“简法官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良好工作习惯和工作作风,比如你看我现在也养成了记备忘录的习惯。”刚入职不久的法官助理涂双霞对法庭工作还不太熟悉,在简素群“传帮带”“一对一”的帮助指导下,逐渐上手了法庭工作。
上午9:15-11:00
“案结事了人和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咚!”“现在宣布开庭。”早上9点15分,随着简素群敲响法槌,一起租赁合同纠纷案正式开庭。
2022年夏天,杨某、蒲某决定在雨城区某文旅工程项目部购买一间房产合作经营民宿。双方口头约定,由蒲某购买房屋后,交由杨某进行民宿经营,于是杨某向蒲某转账17万余元,该款项包含房屋租金及蒲某的佣金。民宿经营一年后,因收益未达预期,两人决定解除租赁合同。合同解除后,杨某要求蒲某退还房屋租金11万余元,蒲某拒绝。杨某遂将其诉至法院。
庭上,杨某主张,自己给付的17万余元中,含五年房屋租金11万余元及蒲某的佣金五万余元。而蒲某主张,5万元为1年的租金,其余部分都是自己的佣金,所以无需退还。双方各执一词、互不退让,因双方在进行转款时都为口头约定,没有书面的直接证据,案件陷入僵局。于是简素群当机立断宣布休庭,择日开庭。休庭后,简素群从双方多年的朋友情谊为切入点,抓住各方心理分别向双方做工作,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相互理解,把矛盾摊开来,共同解决问题,双方的情绪逐渐缓和。
“案结容易,事了人和难,虽然困难,但我想尽最大努力试试促使双方能调解结案。”送走当事人后,简素群告诉记者,在她看来,自己追求的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自己审理的每一个案件都能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近日,记者获悉,该案原告已申请撤诉。
法官研讨会中的简素群(右二)
上午11:00-12:00
“深耕细作,淬炼‘火眼金睛’”
庭审结束,简素群刚整理完卷宗,便赶赴法官研讨会。会上,法官匡丽娜介绍了一起“复杂”的建设工程分包合同纠纷案:某工程项目经甲、乙两公司先后层层转包,导致还有34万余元的劳务费用未支付给施工人员王某,且支付该笔费用的责任主体难以确定。
“这个案件的争议焦点在于‘是否需要将王某认定为实际施工方’?……”匡丽娜抛出议题。
简素群凝神翻阅着案卷,指尖划过层层叠叠的分包协议时忽然一顿。多年的办案直觉让她在该案中精准锁定了关键节点,“不应认定。甲公司将项目分包给乙公司的行为已涉嫌违法,更别说乙公司再次转包给王某。”她的发言直击问题本质,获得大家一致认同。
没有疾言厉色,唯有逻辑织网。多年的办案经验让简素群练就了抽丝剥茧的本领,这种“化繁为简”的功力,是她数十年如一日对法律法规的深耕,更是从千百个案卷中淬炼出的“火眼金睛”。
回访李奶奶
下午2:30-3:30
“做群众工作不能浮于表面”
日暖风轻,春意盎然,走在狮子村的柏油路上,暖意融融。吃完午饭在短暂的午休后,简素群一行三人拎着一提牛奶、一袋大米、一桶油,踩着斑驳的光影走向李奶奶家。三个多月前,李奶奶因儿子拒付赡养费含泪起诉,经法庭多次调解,如今儿子承担起了赡养义务。今天,他们准备对这起案件进行回访。
“李奶奶,最近身子骨咋样?还硬朗吧。”简素群笑着走近。李奶奶突然伸手拉住她,粗糙的手掌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温暖:“还好还好,谢谢你们来看我……”话没说完,眼眶先红了。
简素群轻轻握住老人的手,与老人聊起了家常。通过回访,简素群了解到老人的子女现已按约支付赡养费,并经常回来探望老人,老人对目前的生活状况非常满意。
“做群众工作不能浮在表面,要真正沉到一线去倾听他们的难处。”她常叮嘱,“办案时既要讲法理,也要通人情,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才能办好实事。”
下午3:30-6:00
“不断学习,应是法官一辈子的追求”
从李奶奶家回来已是下午3点半,简素群就开始录入法律文书,一直到下班。当最后一份文书归档时,晚霞映红了周公山法庭的玻璃窗……回想起2年前,她在办公室“挑灯夜读”准备司法考试时的场景,嘴角漾起笑纹。
“简姐,你再过两三年就要退休了,怎么想起要去参加司法考试啊?”当简素群在2022年主动参加司法考试时,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对此感到不解。简素群认为,自己选择参加司法考试不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是为了给年轻法官树立榜样。她深知,法律在不断更新,法官的职责不仅是执行法律,更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法律在生长,法官怎能停滞?”
明年梨花开放时,她将卸下法袍。但那些清晨梳理的案卷、烈日跋涉的乡道、深夜默诵的法条,早已化作春雨,渗入土地的褶皱。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细水长流的坚持——这正是中国女法官最动人的注脚:以法律为骨,以温情为脉,在刚柔并济中,让正义生根发芽。
简素群的一天,正是无数基层女法官的缩影。她们用矜谨、细心和春风化雨般的柔情,守护着法律的尊严与公正,也守护着百姓的信任与期待。“法官的荣耀,不在法袍多庄严,而在百姓那句‘信你’。”她最后说。
杨永杰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杨棕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