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您的位置:首页 > 指导案例 >
最高检发布6件检察技术支持公益诉讼检察典型案例,四川一案入选 运用技术调查取证 督促整治非法占用耕地建房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5-10-15 09:52:39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针对非法占用耕地建房案件线索发现难、地形复杂、隐蔽性强、证据固定难等问题,检察机关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数据和耕地矢量图斑数据进行对比,筛查发现线索,并通过无人机航拍取证、数字建模、面积测算进行现场勘验……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一批共6件检察技术支持公益诉讼检察典型案例。其中,泸县检察院督促整治非法占用耕地建房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

  

  2023年,泸县检察院通过数字办案平台的耕地保护数字沙盘,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与自然资源规划部门的耕地矢量图斑数据进行图像配准、地物分类、变化检测、时间序列图像变化趋势比对,发现全县范围内多处应是耕地的地方建有房屋的线索,该院立即成立“技术+业务”的公益诉讼工作专班。经核查,发现全县共有247户农户占用耕地建房,占地约408亩,数量多、分布广、地形复杂、隐蔽性强,调查核实难度大。泸县检察院选取整治情况较差、有代表性的得胜镇开展精准监督,制定调查方案。在检察官主持下,技术人员通过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等进行现场勘验,精准测量被破坏土地面积,制作现场勘验文书固定证据。经调查,王某某等7户村民在选址重建过程中,未经合法用地审批,占用永久基本农田819.33平方米。得胜镇政府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也未进行处罚,怠于履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职责,致使社会公共利益持续受到损害。2023年8月8日,泸县检察院向得胜镇政府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管理职责。得胜镇政府收到检察建议后,于9月22日回复称已采取相应措施整改。

  

  收到检察建议回复后,为确保监督实效,检察技术人员再次用卫星遥感数据与自然资源规划部门的耕地矢量图斑数据进行比对,发现7户村民中有5户村民在耕地上建房的违法状态仍未消除,随后在检察官主持下再次开展现场调查,用多门类技术手段固定证据,确认得胜镇政府整改并未到位,遂决定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2023年10月27日,泸县检察院依法向泸县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请求判令得胜镇政府依法履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管理职责,对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房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置。检察技术人员受指派出席支持诉讼,现场展示卫星遥感比对数据和无人机航拍情况,作出专业解释和说明。面对充足的证据和事实,被告认可检察机关的指控,泸县法院当庭宣判,判令得胜镇政府在判决生效起6个月内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针对卫星遥感数据对比发现的全县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违规占用耕地建房情况,泸县检察院将比对出的所有违规点位汇总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全县范围内开展违法占用耕地建房专项清理。2024年4月15日,检察机关向泸县农业农村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对全县范围内类似违法行为进行清理,强化宣传引导,系统推进整治,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对于通过数据比对与实际勘验中发现的卫星图斑与实际地况误差问题,同年5月15日,向泸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在国土规划中加强现场调查核实,做到规划精准、调整及时。通过技术服务办案,推动开展乱占耕地建房、国土空间规划等专项清理,国家自然资源督查反馈违法违规问题明显下降。

  

  近年来,为全面落实最高检《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技术工作的意见》,更好为检察办案提供技术支撑,泸县检察院全面落实基层技术负责人制,成立技术支撑办案专家工作室,组织和培养了一支涵盖技术性证据审查、检验鉴定、电子数据、无人机建模等的5人专业技术队伍,做到部门专责、工作专岗,出台技术服务保障办案工作机制。建设公益诉讼快检实验室,配备水、噪音、食品等检测设备。同时,该院还研发数字办案平台,集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处理、侦查指挥、数字模型、数字沙盘等功能为一体,通过数字赋能提升检察监督质效,构建从传统技术到数字技术的一体化技术服务保障办案体系。

  

  典型意义

  

  检察技术是调查核实的重要手段。在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司法办案模式正在逐步改变,大数据分析、监督模型构建、无人机航拍+数字建模、痕迹检验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检察技术在服务办案中的独特优势凸显。基层检察院处在司法办案最前沿,通过整合技术资源,培养技术人才,挖掘技术潜力,加大硬件投入,建立技术负责人制度,构建检察技术服务保障办案的一体化支撑体系,为高质效办案提供强力支持。

  

  乱占耕地建房在农村大量存在,且隐蔽性强、分布广、地形复杂,没有专业设备和人员,即使在现场也很难发现案件线索。检察机关利用相对比较成熟的卫星遥感技术,调取相关职能部门的图斑数据,进行分析对比,能快速在海量的数据中获取案件线索,再利用人工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研判,可以有效降低工作量,提升分析效率。

  

  针对公益诉讼检察涉及的耕地、森林、河流、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等对象,覆盖范围广、取证难度大、损害点隐蔽等特点,可充分发挥技术手段调查取证,利用无人机航拍、高清摄像、全景扫描、数字建模技术,全面及时地固定现场证据,精准测量损害范围,计算损害当量,制作现场勘验报告,实现技术与公益诉讼融合办案。同时,对技术手段收集的证据,技术人员可作为有专门知识的人参与庭审,协助开展专门性证据材料的演示和说明,为公益诉讼起诉提供坚实保障。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 李霜霜 陈博


编辑:刘慧心
初审: 刘慧心
二审: 郭雨迪
终审: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