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视频,一封家书……这是崇州监狱民警“入户走访”最暧心的一幕。近日,崇州监狱在监狱开放日暨罪犯亲情帮教活动期间,通过日常教育、个别谈话等途径,排查出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的罪犯,组织民警开展特殊“家访”,充分发挥亲情帮教的感化教育作用,点燃罪犯新生的希望。
父母的鼓励
点燃他的改造积极性
“在里面要好好听警官的话,不要担心自己,妈妈等你回来,给你做最爱吃的土豆排骨……”罪犯田某的母亲在亲情视频中,叮嘱鼓励着儿子。
罪犯田某,患重度抑郁症,入监以来拒绝服药、抗拒治疗,也从不与家人联系。民警找他教育谈话,他却经常流露出“你们不要管我……”面对这一情况,监区成立攻坚小组,由心理咨询师担任田某的主管民警,发现田某有绘画特长后,安排加入心理情景剧小组协助制作道具,促其充实改造生活。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面对这样的罪犯,简单的教育改造方法显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于是,监区决定派出家访小组,用亲情让他重拾人生信心。“叔叔阿姨,你们好!我们是崇州监狱民警。”顶着炎炎夏日,家访小组的民警驱车前往田某户籍所在地开展家访。当得知是监区民警专程上门,田某父母连声致谢,随后,主管民警介绍田某在狱内的改造表现和身体情况,希望连结亲属与田某的情感纽带,给予有力的亲情帮扶。征得田某父母同意后,走访民警将田某从小生活的环境和父母的嘱托录制成视频。
返回监狱后,民警立即将家访的视频播放给田某观看,向他讲述家里情况,将父母的嘱咐和关心转述给他。看到熟悉的身影、熟悉的环境,特别是父母的殷殷鼓励,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无一不牵动着田某的心。田某哽咽地说,“感谢警官,我真的没想到你们为我做了这么多,以后,我一定积极改造表现,回报你们的关心!”
亲情帮教
让他放下心结迈向新生
罪犯李某入监后认罪服判、积极改造,但因去年与妻子离婚后,情绪波动出现明显波动,并多次与父母在电话里发生争吵,日常改造中也频繁精神恍惚。虽然李某经过两个女儿亲情会见“面对面”开导,有所缓解,但随后再次出现异常……针对这些情况,家访小组赶赴李某户籍所在地。
炎热的天气,蜿蜒曲折的道路,都无法阻挡民警们的脚步。在与当地社会治安维稳综合治理办公室、派出所等部门充分沟通后,民警们与李某的父母、前妻、妹妹等家属见面,深入了解李某对家人始终冷漠的根本原因。最终发现,离婚对李某影响最深,虽然他表示自己要与家人断绝关系,但对两个女儿的生活和学业情况十分关心。
于是,家访民警从亲情纽带、犯罪危害、再犯罪成本等方面,耐心与李某的前妻和父母进行沟通,希望他们主动参与对李某的教育感化。经过苦口婆心的劝导,李某的家人都表示积极配合,帮助其重新树立改造信心,尽快回到改造正轨。他的母亲还当场写了一封家书,委托民警转交给李某。几经告别,家访小组的民警在真挚的感谢声中离开。
回到监区后,民警将家人的情况讲给李某听,并将母亲的那封信给他。李某展开书信,当看到“孩子,我们知道你犯了错,但每个人在成长中都难免犯错。我们希望你能在监狱里认真接受教育,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走过”时,泣不成声。良久后,他对民警说:“谢谢你们做的一切,我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你们的付出和家人的等待是值得的!”
两个不同的场景、两个不同的真实故事、两个不同的家庭、两场不同形式的帮教,实现的目的其实是一样的——给罪犯搭建与家庭的桥梁,以亲情感召的方式,让每一名罪犯轻装改造,重做新人。崇州监狱民警通过“走心”式家访,用心用情教育改造罪犯,彰显了监狱执法的“法度”与“温度”。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实习生 熊隽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