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成都第二强戒所“温暖相伴 共筑无毒青春”家长学校暨开放日活动现场
未成年戒毒人员代表发言
未成年戒毒人员和家人吃“团圆饭”
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老师与在场的家长、未成年戒毒人员交流省戒毒管理局供图
“入所时你十分腼腆,说话声音也很小,因为一些不好的人生经历,迫切想要修复与家人的关系;你在青苗班学习时态度端正,积极回答问题,在7名同学中文化知识基础较为扎实;你刚开始眼神黯淡,不愿意与人交流,经过民警的开导与同学的帮助,你逐渐敞开心扉,学习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请教问题,你说不想让时间荒废,要过得有意义……”近日,一场特殊的“家长会”在省成都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举行。
与普通学校“家长会”的轻松氛围不同,这里弥漫着复杂的情绪。全班一共7名学生,她们穿着统一的戒毒所服装,外表多了几分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和沧桑。据悉,青苗班是省成都第二强戒所针对未成年戒毒人员专门开设的课堂,由民警担任老师,给未成年戒毒人员教授语文、数学、历史等课程,帮助她们顺利重返社会并重新融入生活。
被毒品吞噬的青春
“晓得要进来,今早起来就很高兴。不像第一次来的时候,哭得遭不住。”“家长会”当天,刘阿姨早早就收拾完出门,乘坐地铁转高铁再换乘公交,经过2个多小时来到成都市青白江区,参加省成都第二强戒所开展的“温暖相伴 共筑无毒青春”家长学校暨开放日活动,见证女儿媛媛(化名)的改变。
媛媛今年18岁,因吸食大麻被送入省成都第二强戒所强制隔离戒毒2年,她第一次接触毒品时只有13岁。刘阿姨表示,尽管家里不是很宽裕,但为了媛媛的未来,夫妻俩还是从小就送媛媛去学钢琴、绘画、舞蹈等才艺,媛媛还曾在全省的少年儿童舞蹈大赛中获过奖。
“大概小学毕业的时候,爸妈离婚了,妈妈很快和另一个叔叔在一起,感觉自己不那么重要,被抛弃了。”接受采访时,媛媛一直面带笑容。她告诉记者,初一时她变得无心学习,转到职业学校就读,在那里认识了闺蜜,接触到毒品。
“我不知道大麻是毒品,看到她一直在抽,她递给我就抽了。”媛媛说,抽大麻跟第一次抽烟一样,呛得她咳个不停。有了第一次,接下来就顺理成章了。没过多久,媛媛和闺蜜一同辍学进入社会。她住在闺蜜家,加上做文身师的工作收入,刚好够维持日常开销。当被问及吸毒花了多少钱时,媛媛的答案出人意料:“没花多少钱,闺蜜家庭条件比较好,她和其他朋友都会请我。”她表示自己曾想过戒毒,但因为平时生活很大部分依靠闺蜜的经济支持,她没办法离开。
冰冰(化名)的经历与媛媛相反,她是在辍学后接触了毒品。2021年,正在读初二的冰冰,因和老师发生误会执意退学。“老师告诉了妈妈之后,她完全不听我的解释,只是一味地说我。”冰冰说,家里有4个孩子,她排行老二,其他姊妹有什么想要的父母都会满足,但从没给自己买过东西。“我好像是可有可无的。这一次,妈妈依然没有站在我这一边。”回忆起往事,冰冰的眼眶红了。
离开学校后,冰冰结交了很多社会上的朋友,学会了抽烟、喝酒、文身、逛夜店甚至陪酒。“当时的我根本意识不到未成年人做这些事情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很酷。”冰冰说,当朋友递来一支“电子烟”时,她也没有丝毫怀疑,反而好奇“电子烟”的味道,“水果味的。吸了之后头晕、发抖、身体乏力,然后感到很放松。”毒品带来的松弛让冰冰对“电子烟”逐渐上头,她一度痴迷于失去意识、睡上好几个小时的感觉。直到被警方带走拘留,冰冰才知道,吸食的是含有依托咪酯的特殊“电子烟”。
2024年5月,在朋友的哄骗下,冰冰再次吸食了含依托咪酯的“电子烟”,被公安机关抓获,送往省成都第二强戒所强制隔离戒毒2年。
“好几个月了,终于可以看见家人了。”来到活动现场,媛媛、冰冰和其他同学一看到家人的身影,便再也控制不住情绪,纷纷上前紧紧拥抱亲人。“比以前精神多了。”“脸上也有肉了。”见到许久未见的女儿,刘阿姨摸了摸媛媛的头发、脸颊,嘴里不停念叨。
戒毒所内开设的特殊课堂
“家长会”上,戒毒民警对未成年戒毒人员入所以来的表现一一点评,随后播放戒毒人员的视频短片:有进入戒毒所第一次谈心谈话,流着泪向民警保证戒除毒瘾;也有每天进行康复训练,汗水浸透衣衫;还有重拾课本,努力学习知识……未成年戒毒人员在戒毒所内的戒治生活一 一展现在家长们眼前。
“这群孩子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只有16岁,家庭监护缺失、缺少关心关爱、辍学、缺乏学校教育是她们的一大共性。”省成都第二强戒所二大队副大队长梅艺露向记者介绍,“7个孩子都是初中以下文化,她们知识储备不足、理性思维缺乏,对毒品危害、交友选择的认识还不成熟,应对外界不良诱因的能力十分脆弱。”为此,省成都第二强戒所教育矫正中心的女民警自发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成立青苗九年义务教育补偿班,帮助未成年戒毒人员继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培养提升文化水平、法治思维等综合素养,助力其矫正错误认知、树立正确三观。
“课程设置主要考虑到对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目前开设了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等6门课程,由6名民警分别任教,两两搭配上课,每周6节,通常在休息日或者利用空闲时间开展教学。”梅艺露说。她们联系教育部门买来教材,像学校的老师一样备课、讲课、批改作业,不同的是,为提高未成年戒毒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民警在教学时更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还常常采取视频、图片、音乐等形式进行授课。以梅艺露教授的地理课为例,她会在课堂上教孩子们分辨稻米类别,炒饭常用籼米,粳米更适合蒸饭熬粥,而糯米粘性大,可以做糍粑和粽子;还会结合地图上的地理坐标讲解当地风俗、特产、旅游资源等。在寓教于乐中,未成年戒毒人员学到了文化知识和生存技能,内心世界也悄然改变。
为未成年戒毒人员授课的管教民警许蕾告诉记者,静静(化名)在刚入所时沉默木讷,问什么答什么,经过民警开导和青苗班同学的帮助,她变得活泼起来,“开始学习时,她很多知识点都不懂,逮着机会就询问民警问题,大队每个民警都被她问过。”如今,静静学习认真积极,已经成为了班里的“小老师”。
当视频短片播放出未成年戒毒人员的日记片段,看到她们从“不是很适应”变得“已经适应”,用文字记录的心灵成长和依旧“偶尔会想家”,在场所有人都感动落泪。
为让家长们看到女儿的成长和点滴改变,管教民警许蕾精心制作了这个视频短片,从图片筛选、文字写作到排版设计,每一个细节她都反复斟酌。她在视频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未成年戒毒人员又一次体会到学习的“苦”,但慢慢也尝到其中的“甜”。她说:“这些女孩出去后不管干什么都需要学习,希望在戒毒所内的短暂学习,能成为她们以后人生路上持续不断的能量补给。”
青苗班的成长和收获
民警教授的文化课程,成为了未成年戒毒人员戒治生活中每周的期待。“听不懂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民警老师会反复讲解,直到我们听懂。她们很耐心,不会因为我们的过去而歧视我们,也从不偏袒任何人。”冰冰表示,自己好像开始理解学习的意义并收获了一些成果,数学比其他同学学得更好一些,平时还会为不懂的同学讲解知识点。在一同学习、互相帮助的过程中,7个女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彼此的生命里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媛媛最喜欢的是心理健康课程,她在学习中懂得了换位思考,知道了与人交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以前稍有不顺心,我就会向妈妈发脾气。”媛媛说,上个月,妈妈在约定时间没有打来电话,要是往常自己就会生气,觉得妈妈不要她了,但上完心理健康课后,那天她想到的却是妈妈肯定是因为什么事情耽误了,从而担心妈妈的安全。从那以后,母女俩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关系也更好了。
“如果不是这个环境和孩子们的服装,我会觉得这就是一场普通的家长会。”活动最后,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雍蓉围绕健康、关系、学习力进行分享,并与在场的家长、未成年戒毒人员深入交流,引导未成年戒毒人员与家长采取彼此接纳的方式进行亲子沟通。她表示,戒毒所为未成年戒毒人员专门开设课堂学习基础学科,不仅有效弥补了她们因吸毒而中断的学业空白,保障了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浸润,帮助她们逐步重构被毒品扭曲的认知体系,培养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这种全方位的教育干预,既修复了未成年戒毒人员受损的成长轨迹,又为日后顺利回归社会、重启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望着女儿玲玲(化名)在戒毒所取得的进步,做货车司机的玲玲爸爸心情十分复杂。“都怪我,这些年光顾着跑车送货,一个月在家也待不了几天。”玲玲爸爸透露,这是自己第一次参加女儿的“家长会”,“以前总觉得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够了,是戒毒所的民警教会了我,教育孩子不能光靠物质……她们比我这个当爸爸的懂得多,做得好啊!”
谈及在青苗班的最大收获,冰冰坚定地说:“我学会了明辨是非。”这个曾经迷失的少女,如今已成为戒毒所里的“禁毒宣传员”。她认真撰写现身说法材料,是唯一一个公开讲述吸毒经历,告诫、警示他人的未成年戒毒人员。尽管内心仍会担心他人投来的异样目光,但冰冰还是勇敢地站上展示台,“我想用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有些错,真的不能试!”
“家长会”结束,未成年戒毒人员与家人们相拥而别,家长们摩挲着孩子日渐红润的脸庞,将写满鼓励的“涅槃心语”卡片郑重塞进女儿手中。卡片背面画着她们的未来:一名戒毒民警站在晨曦中,目送着少女走向远方——那里有崭新的书包、明亮的教室,还有一条铺满阳光的回家路。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