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诗华的身上,贴着众多标签——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四川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2011-2015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等。
标签之外,吴诗华最在乎也是最得意的,似乎还是自己调解过的案例中,没有一起当事人说他不公平,被当地群众称为“金牌调解员”。
四川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吴诗华
说到这个,他嘴角上扬,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起过往的调解案例。
那是发生在几年前的一次“帮理不帮亲”的故事。当时,吴诗华的一个亲戚杨某在湖北做包工头,拖欠了两位农民工的工资,这两位工人通过公安局找到杨某,千里迢迢来要尾款。由于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也没有任何书面依据,杨某并不认账,无奈之下两人找到了吴诗华寻求帮助。
“看到外乡人拿不到血汗钱,都快70岁的年纪了还在奔波,作为法律援助人员我必须站在道理这一边帮助他们。”吴诗华找亲戚杨某了解情况,说已经通过湖北那边的公安局确定有这个事,并对杨某展开共情式教育,要杨某站在农民工的立场想问题。最终,杨某被说通了,主动结清了拖欠农民工的工资。事后两位农民工感激地要请吴诗华吃饭,但被老吴婉言谢绝。于是,两人做了面锦旗专程送过来,并再三叮嘱老吴去云南一定要找他们,好报答此次恩情。
“调解和援助要摸着自己的良心来做,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做好这份工作。”吴诗华感叹。而这次帮理不帮亲的事情,也为吴诗华日后的调解工作树立了一个样本,他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所在的村子几乎每家每户的人他都熟识,因此有时要调解一些矛盾纠纷时,难免会引发别人对他的误会,认为他偏袒自己人,对于这个问题,他常常以行动来回应。
近年来,随着调解工作的逐渐深入,吴诗华也逐渐总结出了自己一套工作方法,“真心、诚心、耐心、热心、信心;脑勤、口勤、腿勤、手勤;预诊、分诊、会诊;治心、治生;基层一线工作法。”有人将这个方法形容为“五心四勤三诊二治一线”工作法,按照这个方式,几乎每一次调解工作,吴诗华和他的同事们,都能够“丝滑”解决。
他告诉记者,调解工作其实也没有太多的诀窍,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了解当事人的诉求,关注到他们的所思所想,“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去用行动证明。”
据宜宾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宜宾市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了从治理到服务的升级转变,孵化培育了“家事三员工作法”“订制调解”“一户多员”“山湾十户联防”等一批务实做法,将会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更高水平平安建设。
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伍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