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给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私泄露、网络暴力、诈骗陷阱等诸多风险和隐患。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就网络安全问题建言献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建议。
“当前,网络乱象主要表现为网络暴力、传播谣言、色情低俗内容泛滥、个人信息泄露、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等多种形式,这些乱象不仅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还对社会稳定与和谐构成了潜在威胁。”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四川恒和信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正国认为,要加强网络治理,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体系等推动网络文明、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李正国认为,治理网络乱象要完善法律制度体系。聚焦人工智能、网络数据安全、反对网络暴力、新兴的网络业态和商业模式等重点领域和技术发展前沿领域,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强化刑事司法衔接,有效满足网络发展需求。同时,要压实平台主体责任。网络平台作为网络信息的传播载体和服务提供者,在网络乱象治理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平台应切实加强自律,建立健全内部审核机制与监管制度,推行“实名制+信用分”双轨管理,对多次发布虚假信息的账号实施流量降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网络内容进行实时监测与筛选,及时发现并处理违法违规信息和不良内容。此外,要提升监管技术。网络治理因其违法违规行为隐蔽性和跨地域性、动态更新等特点,给执法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要强化网络综合治理的技术支撑,不断探索和创新监管手段,以技术驱动网络治理,筑牢防范之墙。
“近年来,青少年涉及‘帮信罪’的案件数量上升,且这一问题正逐渐蔓延至年龄更低的在校学生当中。很多同学以为只是简单的‘借个卡’、做个兼职,自己收取的报酬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这小小的举动,却可能让自己陷入巨大的法律风险之中,甚至留下难以抹去的人生污点。”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技术学院负责人唐利军建议,科学评估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等群体的犯罪行为,对初犯、不知情、违法所得较少、被胁迫或诱骗实施犯罪的从轻处罚,对惯犯、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提供帮助的,从重处罚;重点打击“帮信”犯罪的组织者、领导者,加大侦查监督、追捕追诉力度,彻底斩断网络“黑灰”产业链。加大宣传力度,全覆盖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活动,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增强防诈拒骗能力。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夏菲妮 周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