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彝族自治县立足彝区实际,坚持量力而行、全力而为,持续“打基础、强融合、抓提升”,加快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不断迭代升级“多元共建、特色解纷、品牌治理”的中心工作新格局。中心建立运行以来,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00余件,调解成功率98%。近年全县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数、万人诉讼率与中心成立前相比分别呈下降趋势。马边县先后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县委政法委先后荣获四川省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先进集体、乐山市市域社会治理先进集体。
坚持“资源整合”,以“联”字破解力量散难题。立足规模小、交通便、人口密的县城实际,以“高质高效”为目标,积极推动综治中心建设。一是“集群化”联建推进中心融合。以原有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为基础,联建公共法律服务、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2个中心,联合诉源治理、检察服务、网格化服务管理等3个中心功能,以“小而全”组建中心“一体化”架构。二是“机制化”联动推动纠纷共解。统筹7个行业主管部门和2家律师事务所采取“常驻+轮驻”形式入驻中心,健全7项工作职责,优化6个工作流程,打造“调解先行、诉讼断后、信访兜底”无缝衔接式解纷服务。三是“数字化”联合提升智治效能。开展综治中心提档升级,新增“雪亮工程”第四期点位605个,全县达1230个,纵向拓展了三级可视化指挥调度范围,横向实现了与群众家中“策马扬边”电视平台互联互通。深化“全科网格”服务管理,创新设置工业园区、矿山等专属网格13个,持续完善中心指挥调度、事件处置,预测预警、智辅决策四大动能。
马边彝族自治县综治中心(远景)
“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
坚持“夯基固垒”,以“实”字破解基础薄难题。立足人才少、民族多、衔接难的基层实际,以“建好建强”为核心,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一是培育“实战化”基层力量。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为载体,统筹23名专业人才组建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调解咨询专家库,培养45名特邀“德古”调解员。调整优化乡镇、村(社区)调解委员会128个,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149人,14个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调解委员会配备专职调解员22人,对140名网格员开展多元培训“育”和绩效考核“管”,不断提升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精细化水平。二是打造“实体化”调解品牌。联合全国人大代表乔进双梅,组织人大代表、德古、乡贤等特邀调解员组建调解工作队,打造全省首个彝区全国人大代表调解室“双梅调解室”。出台《“德古”“莫达”调解职责》《“玛牧·吉威”调解原则》等制度机制,建立“调解室—法院”对接机制,明确“法官+助理+书记员+特邀调解员”纠纷化解模式,化解各类纠纷215起,调解成功率96%。三是建设“实效化”衔接机制。坚持将人民调解与司法审判、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信访事项和各类仲裁“五调对接”,进入中心的案件实现一门办理,形成闭合效应。调解成功的案件,中心及时存档;有司法确认需求或符合“速裁”的案件移送法院办理;调解不成的,移送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处置。
双梅调解室
“德古”调解现场
坚持“微治赋能”,以“小”字破解共治弱难题。立足人员少、财力弱、任务重的治理实际,以“共治共享”为切口,积极探索创新彝区治理新模式。一是以“小细胞”凝聚治理“大能量”。开展“平安细胞工程”创建工作,明确多元解纷标准,2022年以来累计创建“枫桥式”基层单位5个,“平安企业单位”8个,“平安家庭”67户。二是以“小顾问”奏响治理“大合唱”。将彝族“苏依”、“民间德古”、“毕摩”等人员聘任为社会治理顾问,为辖区矛盾纠纷化解及移风易俗等工作提供服务421次,聚智聚力推动高效能治理。三是“小点单”构建治理“大格局”。组建“党员+”连心服务队开展“点单式”连心服务,收集矛盾纠纷等各类诉求“点单”574条,“销单”451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下一步,马边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和省委、市委政法委有关部署要求,聚焦功能集成、业务协同、运转高效等核心能力建设,全力夯实平安建设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