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档案:陈光彬,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2025年4月作为全省法院领军人才到金川县人民法院岗位锻炼。

启程梨乡:波折中的诗意序章
四月晨曦微露,烟雾朦胧,趁着天色初明陈光彬开启了金川之行。
当车轮驶过都江堰,向北进入岷江深切的河谷,窗外的景致悄然变换——平坦的田畴被陡峭山崖取代,隧道与桥梁在群峰间蜿蜒穿行。
初入阿坝之境,摇下车窗,一股寒气便迎面而来。遗憾的是,陈光彬满心期待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并未出现,枝头只余零星残瓣,宛如春天仓促离去的背影。
未等平复惋惜之情,更大的考验已不期而至,前方道路被倾泻的巨石与泥土阻断。望着横亘的乱石堆,加之下车后便涌上的心慌气短,顿觉云上之路,道阻且长。
经过养路工人八小时的奋力抢修,陈光彬才得以继续前行。抵达时已是夜深,令人动容的是,金川法院的接待人员仍在夜色中守候。他们微笑着宽慰道:“金川的路就是这样,看似难行,终究能通达。”
这句朴实的话语,不仅驱散了一路的疲惫,也将成为陈光彬此次学习交流的注脚。
深春时节:梨花故乡的法理情
五月的梨乡,青果初成,陈光彬有幸见证了法理教条与“老规矩”的碰撞。
在陈光彬的认知里,笃信“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用严谨的法律框架定能迅速厘清是非。然而,现实却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某村民因外聘驾驶员拉锂矿,引发当地村民的集体反对。按照以往法律思维习惯,他告知村民无利害关系不具有诉的利益,本以为这一解释合情合理,却引发了村民的严重不满。考虑可能引发群体纠纷,立案庭迅速启动了先行调解程序。

在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进行法律释明,指明合同的有效性。然后,依据当地“老规矩”,遵循“先族内、后族外”的顺序,指出本地村民应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在法理和规矩之间,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同意同时雇佣本地村民和外村人员的方案,握手言和。
这一刻,陈光彬才恍然领悟:在这片土地上,法律条文是精准的刻度尺,而乡规民约、传统习惯,则是尺子之外的温度。若脱离地方实际,再精确的法律适用,也难以真正构建稳固的社会秩序。
盛夏跋涉:送法上门的司法温暖
八月的草原,艳阳高照,陈光彬随办案团队深入牧区收获一次煨火慢工的心灵洗礼。

那是一件普通的民事合伙纠纷。一路上,道路崎岖,落石随处可见。经过2个小时的山路颠簸,他们才到达云端深处阿妈的家。
初见被告时,他态度强硬,不仅拒绝调解,而且坚持不认可原告的主张。他们并没有急于释法,而是围坐一起喝着酥油茶长谈。时聊家长里短,时论诚实守信之理。日落时分,调解虽未有实质进展,但被他们诚心所打动,同意随他们返回金川继续沟通。
第二天上午,双方进行面对面协商,但因分歧较大陷入僵局。直到下午,经过反复的释法明理、耐心的疏导情绪,被告才在调解协议上按下了手印。
那一刻,陈光彬深深感受到,云上高原的调解有时需要慢火煨炖,等当事人放下抵触情绪,等法律道理融入民心,等法官用坚守换来信任,恰似大地回暖、冰雪消融、春草发芽。唯有如此,司法的温度才能在雪域草原扎根,结出公平正义的累累硕果。
秋收时节:云端上的收获与沉淀
十月的金川,梨香满谷,一如陈光彬这半年的收获。
陈光彬亲历了停水停电的日夜,于困顿中磨砺心志。体验了四千米办案的窒息,入院彻夜吸氧方知极限。见证了“云端正义”如何跨越山河,“梨花树下”的司法为民初心。学会了开庭前先了解当事人的家庭背景,让司法更懂民心;调解时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让司法更有温情;审判时兼顾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让司法更合民意。他渐渐领悟,这里的纠纷就像揉糌粑,法律是水,情理是青稞面,必须揉匀了才能香甜。
从初来时对梨花盛景的遗憾,到如今满载司法工作新认知而归。从来路塌方的忧虑,到如今对前路的坚定。从初抵高原的不适,到此刻的从容应对。这半年的雪域经历,彻底重塑了陈光彬对司法工作的理解。他将把这份“云端上”的收获带回去,融入日后审理的每一个案件。因为他知道,无论在繁华都市还是雪域高原,我们守护的,都是同一架天平。
吴霜雪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周夕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