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长安要闻 >
王树江: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 以学术工作优质化助推司法审判现代化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3-06-15 11:10:54 】 【 来源:四川高院

  日前,全省法院第二十五届学术讨论会暨《四川审判》“蜀南竹韵杯”征文活动总结会在宜宾召开,四川高院党组书记、院长王树江作主题分享,全文如下:

  

  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

  

  以学术工作优质化助推司法审判现代化

  

  四川高院党组书记、院长  王树江

  

  一年一度的学术讨论会,是全省法院的学术盛会,是四川法院人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场域。今天,我们在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回首2022、部署2023,播下的学术种子,也将伴着长江之水、蔓延遍地、花开遍野。大家的交流,既有历史经验的文明溯源、现代实践的革故鼎新,也有严谨推理的求同守真、活力辩论的精彩纷呈。四川法院能够取得新突破,与各位多年来一如既往、持之以恒的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密不可分。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最高法院、省委均出台工作意见,省法院也对标形成实施方案,掀起了调查研究的热潮,这是今年学术工作的大前提、大背景。接下来,我从调研意义、调研方向、调研方法和调研情怀四个角度与大家分享。

  

  提高站位,以大兴调研奠定司法审判现代化基础

  

  俗话说“机者如神,难遇易失”,调研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都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机遇。要切实提高站位、深化认识。

  

  调查研究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传承。调查研究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科学方法,源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据《史记·五帝本纪》,尧舜禹都曾深入民间考察民情。西周的“采风”制度规定“天子五年一巡守”,建立专门“采风”队伍,如今天的专职调研员;建立定期采风并逐级上报制度,“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都着眼人事、治理国家,为此目的,就得明了世情、了解世事。《管子·问》开篇即为“凡立朝廷,问有本纪”,“然后问事:事先大功,政自小始”,列举了60多个问题,是两千多年前一个国家治理的比较全面的社会调查提纲。《论语》“子入太庙,每事问”,再到后来的巡视、私访等制度。古代调研不只是侍从郎中、刀笔吏的工作任务,更是一种基本方法,渗透在行政管理、军事指挥、侦查办案等诸多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本土化”,必然要求调研要注重扎根传统文化,立足国情、解决问题、贡献智慧。

  

  调查研究是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调查研究是红色司法的重要特征,在革命、建设、改革年代都有鲜明体现。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开头就提出一个重要命题“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是我们党关于调查研究最着名的论断之一。在中央苏区,毛泽东完成了10份系统调研材料,“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的影响最为显着,只要调研实,“山沟沟里也能出马克思主义”。1941年,中共中央设立中央调查研究局,调查研究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被确立。1961年被定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毛泽东亲自组织指导三个调查组,周恩来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进行调研,不眠不休“四个昼夜”;刘少奇赴湖南农村蹲点调查44天。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形成一系列调查研究制度,有力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今年是主题教育推进之年,调查研究是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检视整改的基础。要在调研中,将“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落到实处。

  

  调查研究是司法改革稳步迈进的发展基础。“天地革而四时成”,司法改革一直是中国法院现代化进程中的主线。刑诉法就像一支高敏温度计,留下了改革的精准刻度,其背后很多司法理念的改变、司法政策的调整,都是基于司法实践的深刻反思。比如,曾几何时,由于退补退查、发回重审没有时间次数限制,原本维护司法正义的程序,沦为各部门之间的“拉抽屉”,老百姓看到的是“死循环”:补充侦查提纲,只有一句话“该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退回补充侦查”;河北一起普通刑事案件,10次审理判决,7年7次发回重审;一个农村合资建房案,产生4个行政执法决定和16个司法裁决,当事人从55岁到86岁一直维权,在诉讼中度过余生。1996年刑诉法修改的重要成果就是限定了补充侦查次数,删除法院可以退回补充侦查的内容。运行实效如何?有个数据,2014年—2018年,据最高检统计,挤出“水分”的空转案件近120万件。调研的一小步,可能就是法治进程的一大步。

  

  今年,最高法院首要关注的就是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优化问题,这中间既有能动司法理念,也有现代化要求,更有优质化路径,四川法院去年提出构建“案件审理期间”和“纠纷在院时间”双向考评体系的谋划就具有前瞻性、创造性。司法改革实施方案的形成、运作需要大量、近乎无限的知识体系,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有限理性难以规划和构造的,需要大量地方司法经验的总结、提炼、汇聚。这正是学术会和调研工作承载的历史使命,1989年,第十四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报告提出认真执行公开审判制度,自此启动法院的审判方式改革,同年,举办全国法院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三十多年汇聚了数以万计“自下而上”的司法智慧,为司法改革的顶层设计提供决策参考,预测制度后果、修正相关举措。四川处于西部核心位置,学术水准不能偏移旁落,要将其作为衡量审判水平的一面镜子,置于案头、时时对照。

  

  上下求索,以能动司法理念锚定学术调研方向

  

  何为学术?梁启超先生认为“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也就是说要运用理论的工具解决实践的问题。探究治理之道、琢磨审判之术,必然涉及能动司法理念的贯通融合。能动司法是法律的本质要求,没有哪个法条是绝对确定的义务条款、责任条款,基本都有一个相对幅度,这个空间就是法律内的能动空间。“能动”不是“乱动”,不能搞不符合国情、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能动调研、能动创新。

  

  以系统性调研把握“公正与效率”。“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司法审判的永恒主题。开展学术研究,必须不断深化对“公正与效率”主题的理解,正确把握其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聚焦公正感受、效率管理等方面与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的“老大难”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程序空转,法院有多少案件“水分”可以挤干?实践中,有的法官判决时就案办案,只管自己程序走完,判项能不能执行,再所不问;有的不同层级、不同地区法院的关联案件同时在诉,看起来每个法官都尽职尽责,但“同案异判”层出不穷。所以张军院长才说“人民群众来法院不是走程序的,是解决问题的”,提出以能动司法解决程序空转问题。这与我们五年前提出的实质化运行理念异曲同工。那么诉讼程序空转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法院可以在法律框架内能动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需要系统性研究和建构的。再比如诉源治理,治理得好,一个地区案件数就会下降,而目前法院考核标准、员额配比都是按照案件数来定的,其中隐藏的矛盾如何消解?这些问题研究不透,可能花大力气推进的改革最终南辕北辙。新时代的能动司法不是简单做个司法建议、搞个调解,新阶段的优质化提升也不应当停于纸上、弄个文件,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性调研。

  

  以前瞻性调研服务中心大局。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多样化特点,政府债务化解、征地拆迁、非法集资、环境污染等新的利益诉求不断涌现,数字经济、网络治理、金融创新等新的问题挑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学术调研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服务大局、完善司法政策。比如,围绕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研究司法与经济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样态,针对性优化民商事审判工作。研究企业破产重整、僵尸企业、互联网金融创新等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保障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推动成渝两地金融裁判尺度的统一,探索成渝两地法院协调沟通、信息反馈、疑难问题共同研判的长效机制。还有“五个专项年行动”、中央法务区、专门化审判等中心工作,都要通过前瞻性调研,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把“抓前端、治未病”落到实处。

  

  以穿透性调研助力规则之治。解决问题需要究其根本、洞察本质。比如,省级财物统管推行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本质其实就一个——“中国法院应该怎样建立一套适合国情的财政保障模式,既有利于突显司法权的中央事权属性,又能够明确不同层级的财政支出责任?”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解决好,就是通过调研服务审判执行、助推审判工作现代化的生动例证。再如,现在很多法院都反映司法辅助人员的成长和培养难,实践中有的法官撒手不管,有的事事包揽;有的审辅勤勉尽责、有的洋工磨穿。其问题本质是司法改革实现了人员分类,却尚未精确实现事务分工。再比如,行政审判要建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问题很多,但核心只有一个——如何处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这点研究透了,很多困惑便迎刃而解。还有案多人少问题,多和少都只是表象,要搞清楚为什么会多,为什么要少,才能抓住本质和要害。裁判案件不是翻翻法条和司法解释就够了,既需要高超的法律解释技术,还需要研究内部规律、观照外在环境,如此,方能以富有穿透性的深邃思想实现规则之治、公正之治,做实做好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寻求真知,以务实精神锤炼调研写作方法

  

  《文心雕龙》有句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蕴含了写作的四个要素,同样适用学术论文的构思写作。具体来说,就是积累学习、全面分析、认真研阅、润色辞藻。

  

  第一步,积学储宝。法官拥有大量的鲜活案例、事例、数据等第一手资料,掌握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法官进行学术研究的天然优势,也是研究司法服务、体制机制、审判理论、司法政策的“富矿”,此乃“储宝”的第一步。

  

  第二步,酌理富才。应用法学研究不同于面向未来的立法研究,也不同于理论法学的抽象研究。“文须有益于天下”,法院开展学术研讨,绝不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书斋中苦思冥想难获真知,要从审判实践出发,挖掘真问题、发现真需求。从万千实践中,格物穷理、明理富才,形成独立的判断。

  

  第三步,研阅穷照。大家常说一句话,“如果你为发现了一个新问题而欢呼雀跃,那应该是还没上知网”,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只有站在前人经验的“巨人肩膀”之上,才可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升华。

  

  第四步,驯致绎辞。讲的是问题有了、观点有了,如何用恰当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把问题讲透、把观点讲明。思考的边界,取决于表达的边界,学术论文与文学作品,语言风格不尽相同。文学不完全求真,可虚构、可改编、可比喻、可夸张,但学术论文必须求真。所以,虚构问卷、夸大论据,甚至剽窃抄袭万万要不得。

  

  志存高远,以如磐初心滋养司法调研情怀

  

  大兴调研之风,调研与作风“一体两面”,必须反对扎堆调研、笔杆子调研等问题。面对新形势,调研工作出现了若干新特点,也有一些新问题。一是典型假定。将个别误作一般、以偏概全,有的同志下去调研一两处,就认为掌握的数据样本是典型。二是理论假定。在学术研究中,“伪”来自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上的“伪”,与对复杂事物的认知程度有关。主观上的“伪”,则与人为因素的认知态度有关。有的文章喜欢故弄玄虚、“拉大旗”,应用法学研究是要解决问题的,没有可应用的司法方案,凡是让人看不懂的论文,一般不是好文章。三是结论假定。有的调研先预设结论,再对标论据,“拍脑袋调研”,自然结论与事实不符,难以指导实践、成果难以转化。要建立科学的成果转化链条,才能真正达成调研来自实践、回到实践的价值旨归。

  

  春播、夏忙、秋收、冬藏,唯有“穷理不止,热情不移,初心不改”,才能在琐碎的案件审理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发展的认知能力。学术的本质是“求真”,这与“三高六质”法官内在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其必然具有矜谨的情怀,抱持“疑事毋质,直而勿有”的态度,自然孕育着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贵的精神气质、高雅的审美情趣。我们常说,“十年磨一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张板凳上的“十年弹指一挥间”,不见得能即刻生出娇艳的花、丰硕的果,如此辛苦却不见得能收获“名次”,值得吗?依我看,很是值得。对司法事业的不懈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思考、对国家和人类命运的普世关照,平凡与平庸,一字之差、山河万里,中间间隔的就是“思辨能力”,学术研究正是锤炼这种能力的不二之选、千古良方。“我思故我在”,在学术研究中辛勤耕耘,让笔墨生于天地间,承载道义、表达思想、传递情怀,这个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蜕变的过程。评选呈现的先进后进是相对的,能否折得桂冠,也重要,但并非最为重要。张载先生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是学术的最高价值。

  

  最后,回到学术工作的主题,我再强调三点。一要抓实层级责任。全省各级法院党组要加强对学术工作的谋划安排、督促检查,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对于重要课题,“一把手”要身体力行,带头调研、作出表率;分管领导要强化责任、及时指导。二要抓实配套保障。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规定的调研专项经费制度,进一步加强法院图书资料室、数据库等软硬件基础建设。完善重要决策调研前置、成果转化推广等机制。三要抓实人才培养。要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蓄水池”、提升司法能力的“新高地”。进一步优化调研职能,选优配强调研干部,进一步做好专职调研人员的转岗交流,有效统筹调研资源和审判资源。既要注意培养综合性的专职调研人才,又要注意培养专业性的兼职调研人才。总之,“以人才为本、以学术为基”的理念要注入司法审判的方方面面,成为“川法特色、专业权威、全国领先”的内涵意蕴。

  

  同志们,调查研究是响应党中央号召和省委要求的一项政治任务,是落实“实质化运行、优质化提升”工作思路的“基本功”。调研从来不是一件热闹、容易的事,而是一条清苦、孤寂的“文化苦旅”。各地有自身的实际,我的分享内容总体而原则,但大家可以特色发展、百花齐放。期待明年的学术工作既有“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清新气象,更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生动局面,再创佳绩、再续美名。


编辑:漆颖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