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动态 >
成都市成华区着力升级打造“家门口”的法律服务站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2-05-20 17:45:30 】 【 来源:四川长安网

下沉法律资源 传递法治温度

  

成都市成华区着力升级打造“家门口”的法律服务站

  

  近年来,成都市成华区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全省全面依法治区示范试点为统揽,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将全区83个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站升级打造为“社区法律之家”,成为社区居民法治宣传的课堂、法治实践的基地、维权服务的驿站、排忧解困的窗口。

  

  据了解,“社区法律之家”建成以来,先后接受居民法律咨询50万余人次,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2500余场次,全区群众法治参与率从64%上升到92%,累计为农民工、特困群众等提供法律援助9900余人次,挽回经济损失1.56亿元,助力成华区先后获得了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七五”普法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其建设经验被写入全国“八五”普法规划,在全国推广。


图片5.png

  

  优化法律资源供给 集成法治服务到“门口”

  

  一是多点支撑,让法律服务扎根基层。由街道社区提供场所,司法局专业指导,区财政保障经费,共同推动“社区法律之家”基础建设和业务设置,实现社区群众急时找得到、用时想得起、要时看得见。

  

  二是多维服务,让法律资源协同供给。集成一站式法律援助、智慧式法治宣传、亲民式法律咨询、清单式法律服务等功能,推出16类60余项法律服务产品,全方位满足社区居民日常法律需求,在法治轨道上为群众遮风挡雨。

  

  三是多轴联动,让法治阵地扩点成面。社区法律之家集纳法律服务工作室、人民调解室、法律援助联系点、社区矫正工作站、学法用法实践园地等基层普法依法治理阵地,是基层一线法律服务综合平台,让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浸润法治文化、解答法律疑惑、申办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

  

  强化法治队伍建设 传递法治温度到“心口”

  

  一是培育公益团队,让社区法律服务“温暖可感”。按照政府主导、专业运行、普惠性思维,培育全省首个纯公益律所暨四川·成都·成华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立足成华、辐射全省,免费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建成以来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489件,挽回经济损失1.32亿元,获评“四川省青年文明号”“四川依法治理优秀案例”,实现了政府减负、群众受益、律所扬名的“三赢”。

  

  二是用好专业资源,让社区法律服务“触手可及”。按照“三个一点”保障原则(司法局补助一点,街道支持一点,社区自筹一点),推进“一社区一律师”全覆盖,50余名律师深入83个社区分层分级提供婚姻家庭、教育医疗等4大类17项法律服务,分类分项建立线上法律服务微信群、QQ群60余个,提供“淘宝式”法律服务,实现30秒内律师抢单实时解答,24小时值班律师兜底解答,逐步实现法律服务不用跑、不用等、不见面、不打烊。

  

  三是整合社会力量,让社区法律服务“多元可选”。按照“一社区一品牌”建设理念,整合辖区“五老乡贤”“三官三师”力量,开设个性化品牌化法律服务工作室,形成以法治保障共治、以共治促进法治的生动局面。比如,在和美社区法律之家嵌入“天义工作室”,创新推行“律警民”协同调解模式,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案例、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创新项目”;在花径路社区法律之家嵌入“民族之花工作室”,选任苟玉芬同志担任负责人,调处涉疆、涉藏、涉彝等纠纷12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890余万元,获评“全国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图片6.png

  

  深化群众法治体验 集聚法治资源到“端口”

  

  一是打造“浸润民心”宣传品牌,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提升打造法治大讲堂、法治半月谈、法治书屋、新起点工作室等普法活动阵地,创新建成全国首个“云学法云普法”智慧普法平台,推出点一点、扫一扫、喊一喊、听一听、寄一寄、拨一拨“六个一”体验模式,做到法律资源 “抬头能见、举手能及、足不出户、扫码可得、一键联通”。

  

  二是打造“维护民生”援助品牌,让群众幸福感更可持续。全面落实法律援助“全域通办”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法律之家”贴近民生、了解民情、熟知民愿的优势,变“群众上门找援助”为“深入社区送援助”,努力做到工作多流汗,群众少流泪,先后成功完成城北医院193名职工讨薪案、台湾同胞张某等17名外来务工人员讨薪案等重大援助案件,群众赠予“公平正义行天下、为民解难好公仆”等锦旗1000余面。

  

  三是打造“善解民忧”调解品牌,让群众安全感更有保障。巩固深化“律警民”协同调解实践成果,探索创新“四诊四调”分层过滤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即“出门巡诊、随手调”,简单纠纷通过党小组、网格员、楼栋长在楼栋、院落发现纠纷,随时随地化解矛盾纠纷;“坐堂接诊、及时调”,一般纠纷通过社区调委会、律师、心理咨询师、警官、法官、五老乡贤等多方调解力量将矛盾化解在社区;“专业问诊、呼叫调”,复杂纠纷通过街道呼叫、部门报到,合力将矛盾化解在街道;“多方会诊、综合调”,疑难纠纷通过区领导召集专家、学者、金牌调解员、特邀律师等合力将矛盾化解在区内,经验做法被《四川改革动态》《法治四川》等刊载。

  

  (成华司 四川法治报记者 陈博 文/图)

编辑:苏彦戈

四川长安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网站栏目 | 投稿须知 | 投稿:sccaw@sina.com |

蜀ICP备13011412号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蜀ICP备13011412号-1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